以前总认为腰椎病的高危人群是中老年人,事实上青壮年才是它的好发人群。但你总是不在意,觉得就是坐的太久了,年轻,休息一下就好了。那么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你得注意啦!
1、腰痛
腰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症状表现,腰痛一般发生于坐骨神经痛之前,疼痛的范围较为广泛,可发生腰脊或腰骶痛。
腰痛的程度决定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情况。急性发作者起病突然,症状较重,腰脊肌可产生明显痉挛紧张。慢性发作者起病缓慢,疼痛症状较轻,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
2、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代表反应症状。
虽然坐骨神经源于腰部,坐骨神经痛患者多不会投诉腰痛。疼痛多见于臂部、大腿或小腿外则。坐骨神经痛的程度决定于神经根受压情况。
疼痛反应的区域可根据突出的部位,腰3~4突出,放射痛经大腿前方下行至小腿内侧至足内前方。腰4~5突出放射痛经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外侧至足面。腰5、骶1突出,放射痛经大腿的后侧至腘窝及小腿后侧至足底。
坐骨神经痛症状主要表现在患者通常都会诉说在早上醒来时,腰和大腿或小腿疼痛加剧。在起床后一小时,疼痛会慢慢减轻。
纵坐起身时症状加剧。久行或久站亦会加剧痛楚。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都会加剧痛楚。相反,躺下来时症状会缓减。
3、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神经根受压后的代表反应。
行走时表现下肢疼痛无力,下蹲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
这是由于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常保持侧卧下肢屈曲位。
4、下肢皮肤麻木、低温
下肢皮肤感觉异常,发生于压迫较重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反映了神经传导与触觉神经纤维的功能障碍。麻木的区域决定于神经根受压的段位,一般腰3~4突出,表现于大腿前侧及小腿内侧部位;腰4~5突出表现于小腿外侧,足及拇趾背侧;腰5、骶1突出表现于小腿后侧及足底。
患肢皮温较低,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5、马尾神经症状
腰椎突出常引起椎管狭窄,此时椎板下缘及附着在松弛椎板上的黄韧带增厚,骨嵴增生,围绕硬脊膜及侧隐窝内的纤维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可产生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尤其是腰5、骶1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巨大的突出物可压迫马尾神经,造成马尾神经压迫性损伤,出现肛门区胀痛,会阴部麻木,排尿困难,严重者大小便失控,男性患者可出现阳痿。
外星舱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设适应症包括:
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引起的疼痛、急性或慢性背部疼痛以及背部手术后出现的再发性疼痛、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持续性疼痛、坐骨神经痛、后小关节综合症、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间盘介入和手术后的康复及治疗、腰肌劳损。
外星舱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自带的病灶定位装置可以进行治疗定位,确保有效减压力作用于病变椎间隙,达到病灶部位的有效减压治疗。在治疗平台中部的定位支撑气囊可对腰椎进行复位并进行治疗定位,在治疗过程中,支撑气囊最高点正对腰椎生理弯曲最高点即第三腰椎棘突,在保持腰椎的正常生理弯曲的同时,气囊顶点作为腰椎段参考坐标进行定位,治疗过程中系统根据病变部位,自动选择角度,将有效减压力精确定位到病变椎间隙,从而使病变椎体后小关节打开,相邻椎体之间距离增大,椎间隙增高,椎间隙容积增大,并呈现持续性负压状态,继之产生以下效果:
(1)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
(2)解除突出椎间盘对于脊髓或周围神经根的病例性压迫,并为突出物的回纳提供空间和条件;
(3)减轻或消除由于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而形成的周围组织痉挛、水肿、渗出等一系列非菌性炎症反应导致生理性压迫;
(4)促使氧、水分、营养物质的回流,为受损或退化椎间盘的再营养提供保障,从而在根本上修复受损或退化的椎间盘。